钟鼓楼街道构建普惠型养老服务体系 智慧托底+医养护航 绘就晚年幸福图景

家庭医生定期上门为老人检查身体。
社区工作人员上门给老人送餐。
记者 向涛 文/图
养老服务,既是民生底线,也是民心所系。面对人口老龄化浪潮,钟鼓楼街道立足解决老年群体“急难愁盼”,着力构建普惠型养老服务体系,打通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的“最后一公里”。通过深度融合智能科技、医疗资源与社区服务,一幅以“医养结合、智慧服务、居家照护、智慧助餐”为支柱的幸福养老新画卷正徐徐展开。
智能赋能
织就“隐形安全网”
“王婆婆,昨晚真悬啊!要不是这房间里的‘雷达卫士’及时报警,医生哪能这么快赶来?您今天可就麻烦了。”在钟鼓楼街道爱心养老院,隔壁李婆婆探望时仍心有余悸。
王婆婆忆起昨夜高烧昏沉、呼吸艰难的危急时刻,是医生及时赶到施救才转危为安。原来,老人房间安装的毫米波雷达系统捕捉到她异常的生命体征,触发了警报。
目前,街道已实现智慧养老机构智能终端全覆盖。68套智能设备时刻守护着机构内独居老人的心率与位置安全,仅2024年就成功预警突发疾病23起,将信息化、智能化、精准化服务落到实处。136台智能语音设备覆盖部分机构,用药提醒、紧急呼叫、生活服务只需一声应答,使用率高达93%。更为关键的是,街道构建了大数据预警中枢,跌倒风险、孤独指数等6类预警模型,已高效处置紧急事件53起。
家医入户
打通健康守护“最后一公里”
“黄爷爷、李婆婆,这两天胃口还好吗?夜里睡得踏实不?”在钟鼓楼街道抗建村,家庭医生王医生正耐心为黄徳会老两口检查身体。黄爷爷肢体三级残疾,李婆婆去年两度入院,行动皆不便。家庭医生的定期探访,成为他们健康生活的定心丸。
近年来,钟鼓楼街道紧扣“健康中国”战略,着力推动医疗与养老资源深度联姻。通过积极牵线搭桥,街道促成辖区内11家养老机构与3家医疗机构建立紧密合作,开辟生命救治绿色通道。医疗机构定期为养老机构及困难老人提供上门巡诊、健康体检与专业康复护理,累计服务逾9000人次。
同时,街道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专设老年病门诊,14个社区养老服务站均配备全科医生工作室,累计惠及老人1.8万人次。
智慧助餐
一键点亮晚年“舌尖幸福”
“瞧瞧,手指一点,热乎的饭菜就送到家!走路下楼吃饭的日子终于到头啦。”78岁的独居老人曾大爷从社区工作人员手中接过午餐,饶有兴致地向记者展示手机上的“智慧助餐”平台。
据介绍,钟鼓楼街道创新“互联网+助餐”模式,直击老人“吃饭难”痛点。服务网络广覆盖:街道开设10个助餐点,组建20人专业“送餐管家”队伍,形成“社区食堂+送餐入户”完整服务体系。个性定制更贴心:智慧平台支持线上点餐付费与线下便捷刷脸支付,更贴心设置糖尿病餐等6类特殊膳食,实现真正“点菜式”个性服务。多元保障减负担:创新建立“财政补贴+企业优惠+慈善捐助”的“三补联动”机制,对特困、高龄等群体每餐补贴2至5元,惠及老人1.1万人次,助餐满意度高达98.6%。
下一步,钟鼓楼街道将持续深化养老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,以“深化养老服务领域改革”激励事项为契机,全力打造可复制、可持续的都市养老解决方案,让辖区每位老人都能过上有尊严、幸福的晚年生活。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