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区大力推进农村饮水质量专项行动 把好水质关让群众喝好水

新建的自来水厂。
村民用上干净清澈的自来水。
记者 尧华燕 实习生 滕空灵 文/图
“水来了!水来了,这水比山泉水还清亮!”近日,李河镇平安村村民万文禄拧开家里的水龙头,白花花的自来水就涌出来了。因管网老化,加上降雨减少,万文禄和同村500余户村民曾遭遇短暂性“干渴”,但随着管网更新很快就解了“渴”。 “再不用翻山挑水啦!这水透亮清甜,泡茶都格外香哩!”在分水镇分水岭社区,81岁的周素英一边麻利地冲洗碗筷,一边感叹家门口的水厂让吃水用水变得方便和安全有保障。 这涓涓水流背后,是我区农村供水质量不断提升的结果。 今年来,区水利局以办好区政协重点提案、区人大代表建议为抓手,大力推进农村饮水质量专项行动,从“源头”到“龙头”破局农村饮水难题,让群众“喝好水”逐渐变成现实。 绘制城乡一体“水网蓝图” 万州地势崎岖,农村人口居住分散。全区4060处供水工程星罗棋布,但规模化供水覆盖率仅为35.28%,远低于全市平均水平。面对点多面广的管网、参差不齐的水质,如何保障群众用上干净清澈的自来水? “规划是龙头。”区水利局有关负责人介绍,近年来,我区出台了《在线博彩平台
城乡供水一体化实施方案》《在线博彩平台
提升农村饮水质量专项行动实施方案(2025-2027年)》等文件,将城市与农村供水系统纳入了同一张蓝图规划,锚定了“水源、水厂、管网、水质、管理”等七大提升方向,绘制城乡一体“水网蓝图”。 “专项行动的核心是‘3+1’模式。”区水利局有关工作人员介绍,“3”即三种建设路径:优先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、集中供水规模化建设、因地制宜实施小型供水工程规范化建设;“1”则是实现县域统管专业化全覆盖的管护机制,专项行动为期三年,围绕水源提升、水厂提升、管网提升、水质提升、数字能力提升、管理能力提升、应急能力提升等,建设一批工程项目,分三期完成,总投资约16.7亿元。 沿着规划蓝图,我区农村供水正从分散粗放走向集约高效。 三级水网破解“最后一公里” 在恒合土家族乡七星村海拔800米的山脊上,新建的加压站正昼夜运转。村民老陈指着山脚感慨:“以前枯水期要走两里山路挑水,现在水龙头一开就有!” 这是我区农村供水工程分类推进的缩影。今年来,区水利局针对不同区域特点,打出供水提升保障组合拳,铺就一张牢靠的农村供水保障网。 在主干网上,依托长江水务集团,7处城市管网向城郊农村延伸,让近郊农民共享“同网同质”。在已建成的33处农村规模化供水工程基础上,进一步扩容,将覆盖面扩大到41万农村人口。对偏远山区,则以744处小型集中供水工程兜底,通过不断加快规范化改造,将简易过滤升级为达标净化工艺,进一步提升农村供水保障能力。 与此同时,资金保障同步发力,争取三峡后续资金、专项债等超20亿元投入供水建设,不断补齐工程设施短板,让农村人口“喝好水”。 多措并举守护“源头活水” 在武陵镇鹿井村,村民李秀兵打开水龙头,干净清澈的自来水“哗哗”流了出来。此前,受多种因素影响,自来水供应无法得到保障,水质也不稳定。今年来,区水利局在武陵镇实施水安全基础设施改造工程,通过新装水源地配套监测设备、建设水厂自动化组态及数据接入、蓄水池配套监测工程以及输配水管网改造工程,极大提升了片区供水保障能力和供水水质。 武陵镇水安全基础设施改造工程是我区守护“源头活水”的一个缩影。今年来,区水利局争取落实农村供水保障工程建设资金2898万元、水利发展资金578万元,建设10个镇乡(街道)供水保障工程42处,8个镇乡(街道)抗旱水源工程20处,维修养护农村饮水工程78处,补齐农村地区供水设施短板。另一方面,区水利局落实运行管护经费900万元,持续开展农村供水工程管理维护工作竞争激励机制,着力解决农村供水工程管理存在的薄弱环节。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